2025年美中贸易战的根源

英文

地缘政治

历史总是不断重演,几个世纪以来,国家间的贸易问题一直在塑造世界格局。19世纪,英国因无法停止购买中国茶叶、瓷器和丝绸而陷入对华贸易逆差。换句话说,英国从中国购买的商品远多于中国从英国购买的商品。英国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尝试销售任何东西,甚至包括英国手枪和滑膛枪。不幸的是,中国人什么都不想买,直到英国人开始销售鸦片。这导致了成瘾问题,进而引发中国实施海上封锁,最终酿成了鸦片战争。这场冲突的教训很明确:当贸易失衡持续太久,紧张局势就会升级,各国必将采取报复措施。

如今,美国与中国也陷入了类似的局面。两国长期存在贸易失衡——美国对中国的进口额远超中国对美国的进口额。这让美国感到沮丧,因为资金正不断流出美国,用于支付中国商品。与此同时,中国则对此感到满意,因为这些资金流入中国,支撑了仅靠中国消费者无法维持的工厂和工人就业。

最简单的解决方案是中国增加从美国的进口。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本质上,中国普通消费者的消费意愿远低于美国消费者。这种消费行为的部分原因在于传统价值观,另一部分则是因为中国直到一代人之前还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国家。因此,中国人更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这种储蓄习惯减少了中国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由于可支配收入较低,中国消费者往往只购买必需品。尽管如此,美国的一些产品对中国消费者而言仍是必需品,例如美国的猪肉、大豆和玉米。这并不是说中国消费者刻意回避美国产品,他们对本国非必要商品同样持谨慎态度。

相比之下,美国消费者往往超出自身能力消费,甚至背负巨额信用卡债务。更重要的是,他们购买的大部分商品都来自其他国家。这是因为美国企业数十年来一直在将制造业迁出美国。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利用海外(尤其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宽松监管和更高效的工作态度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企业因中国工厂和工人提供的高质量标准而进一步加深了在中国的投入。结果,美国企业升级了中国的工厂和工人,却忽视了美国本土工厂和工人的升级。

这形成了一个失衡的循环。中国持续为美国生产,而美国则不断从中国购买。资金从美国流向中国。久而久之,中国积累了巨额贸易顺差,而美国则面临巨大的贸易逆差。这令美国感到不满,最终促使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

显然,贸易战不符合美国和中国的利益。然而,它确实迫使两国直面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说,中国需要鼓励其消费者增加支出,从而减少对美国出口的依赖。反过来,美国则需要鼓励其消费者减少支出,以降低对中国的进口依赖。此外,美国还需要想办法在本国生产更多产品,减少对进口的依赖。

从长远来看,贸易战可能推动两国做出调整,以解决这些失衡问题。如果美国不再购买中国制造的商品,中国将不得不依赖本国消费者。同样,如果中国不再为美国生产商品,美国可能会减少消费,或者重新依赖本土制造业。然而,在美国重启生产远比听起来困难。美国企业花了几十年时间将生产转移到海外,这使得快速重建工厂和培训工人几乎不可能。对中国而言,解决方案相对简单——它可以发放带有使用期限的消费券,迫使消费者定期增加购买,以期改变消费习惯。

另一个解决方案是美国找到中国消费者可能愿意购买的产品。当然,中国确实希望从美国购买一些商品——主要是高科技产品。不幸的是,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向中国销售高科技商品。更糟糕的是,美国唯一值得进口的制成品就是高科技产品。既然如此,美国究竟希望中国购买什么?美国的枪支,然后修改中国法律赋予公民持枪权?还是让中国汽车消费者购买美国皮卡,尽管这些车对中国城市来说太大,对中国农村来说又太贵?或者美国应该向英国人学习,兜售处方阿片类药物?除了摩托车、乐器、实木家具和农用机械等少数专业品牌制造商外,美国确实没有足够大的产品类别能够显著减少美中贸易失衡。

这并不是说中国不购买美国产品。不幸的是,中国购买的所有美国产品,从特斯拉到苹果,从耐克到肯德基,也都是在中国制造的。这意味着,即使中国购买美国品牌,也无助于减少贸易失衡。

那么,我们该何去何从?最终,我相信中国消费者会逐渐放松钱包,增加消费,以支撑中国工厂和工人的产能。而对美国来说,问题在于美国消费者是否愿意减少消费,或者美国企业是否愿意以与中国工厂和工人相同的标准和成本在美国本土生产产品。当然,美国企业要决定重启本土生产,前提是他们愿意为了升级美国工厂和工人而放弃部分利润(减少贪婪)。

如果要我说,问题其实并不在中国,而在于美国企业为了追求海外利润(并将其留在海外以避开美国国税局),而牺牲了美国工人的生计。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企业应该主动站出来,与美国政府达成协议,重启本土工厂和生产,从而结束这场贸易战,避免经济冲击。

尽管听起来有些牵强,但这并非不可能。这样的协议可能包括美国政府提供补贴,以及美国企业承诺在一定期限内重建工厂和培训工人。显然,创造就业的积极影响不会立竿见影,可能需要多年才能完全显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工厂将开始大规模生产,从而减少对中国的进口依赖。然而,短期内提高关税会给美国消费者带来严重的通胀压力。

因此,在美国能够实现自给自足的生产规模之前,提高关税将造成极大危害。对美国而言,更划算的做法是政府向企业提供补贴,让它们在美国本土建厂和雇佣工人。从私利角度考虑,这些企业应该接受这个提议,这样才能避免与中国贸易战带来的经济损失。事实上,正是美国企业一手造成了这种贸易失衡,所以解决方案自然也该由美国企业将就业岗位带回国内,同时避免让美国消费者承受高价之苦。不过话说回来,即便如此仍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作为一个警示案例,可以回顾20世纪60年代法国和英国与波音公司的谈判。当时法英提议与波音合作制造飞机。简而言之,波音最终拒绝了法英,这直接导致了空客的诞生——如今波音(和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空客就是波音拒绝法英的后果。

同样,当中国找到办法提高国内消费支出时,美国也将面临意想不到的后果。当中国不再需要向美国出口商品时,它将不再需要调整人民币汇率以增强出口竞争力。这将减少中国对美国国债的需求,最终推高美国的借贷成本、利率和通胀水平。

此外,自由浮动的人民币和蓬勃发展的中国消费市场将使中国金融市场更具吸引力,从而成为美国金融市场的替代选择。全球机构投资者将开始将更多资金投入中国市场,这将加速中国金融业的扩张,增强市场流动性,并巩固其作为全球领先投资中心的地位。

最终,一个完全成熟的中国金融市场将使人民币成为美元之外可行的全球储备货币选择。全球机构投资者将转向中国国债,这将使中国政府能够通过债务发行获得更多资金来支持战略计划。然而,这种资本重新配置将减少全球对美国国债的购买,从而削弱美国政府履行财政义务(包括预算支出和国债偿付)的能力。人们不禁要问,如果世界经济不再购买美国国债,美国经济是否还能"大而不倒"?

那么,这一切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将中国排除在美国市场之外,终将终结美国的霸权地位。从这个角度看,美国实际上是在帮中国逐步戒除对美出口的依赖。